管涌現象的簡單描述和處理方法
管涌現象:
簡單來說就是滲水,表層以下的滲水,滲水面積多了,形成一定的規模,就是管涌。正式說法管涌:壩身或壩基內的土壤顆粒被滲流帶走的現象稱為管涌。
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況下,堤內平地發生“流土”和“潛蝕”兩種不同含義的險情的統稱。這種險情在湖北一般叫翻砂鼓水,江西叫泡泉。
處理方法:
①臨截背導
②導壓兼施
③降低滲壓
④防止滲流帶出泥沙
管涌的危害:管涌發生時,水面出現翻花,隨著上游水位升高,持續時間延長,險情不斷惡化,大量涌水翻沙,使堤防、水閘地基土壤骨架破壞,孔道擴大,基土被淘空,引起建筑物塌陷,造成決堤、垮壩、倒閘等事故。
發生原因:
①堤壩、水閘地基土壤級配缺少某些中間粒徑的非粘性土壤,在上游水位升高,出逸點滲透坡降大于土壤允許值時,地基土體中較細土粒被滲流推動帶走形成管涌;
②基礎土層中含有強透水層,上面覆蓋的土層壓重不夠;
③工程防滲或排水(滲)設施效能低或損壞失效;
無粘性土產生管涌必須具備下述兩個條件:
①土中粗顆粒所構成的孔隙直徑必須大于細顆粒直徑;
②滲透力能夠帶動細顆粒在孔隙間移動。
備注:管涌現象一定要及時發現,及時解決。
- 上一條PE管生產過程中涉及的質量問題及解決方法
- 下一條沒有了
相關產品
